沔阳“女性称呼男性化”探究
在沔阳,对女性亲人的称呼,按照辈份叫喊,既与男性亲人大致相同,又较男性亲人有所区分。诸如:
曾祖辈 称曾祖父为“老爹”,称曾祖母也叫“老爹”或“姥姥”,有的以“大老爹”和“小老爹”相区别。对社会上的曾祖辈男性女性老人,都以“老爹”、“姥姥”相称。对亲戚中的曾祖辈男女老人,按亲戚关系,称谓“舅老爹”、“姑老爹”、“姨老爹”等,其中对曾祖父的姊妹尊称为“老恩爹”。
祖辈
喊祖父为“爹爹”,这是沔阳独有的称谓,有异于各地。对祖父之兄弟,按排行称“大爹”、“二爹”、“三爹”、“幺爹”等;称祖父之姐妹为“大恩爹”、“小恩爹”等;称祖母为“小爹”,或直呼为“爹爹”。对祖母之妯娌,也喊成“大爹”、“二爹”等。仙桃市毛嘴镇一带和毗邻的潜江市一样,叫祖父为“胡爹”、祖母为“妈爹”。
父母辈
称呼爸爸为“爷爷”,也有别于南北。不过按字面分析,“爷”乃“父耶”,似乎更符合造字本意。父大母小的子女,喊父为“大伯”,喊母为“小伯”;母大父小的子女,称父为“小爷”,称母为“伯爷”。对父亲兄弟和母亲之妯娌分别称为“大伯”、二伯”、“三伯”或“伯爷”、“爷爷”、“三爷”、“大大”、“老子”等,如同对父亲的称呼。称舅妈为“舅伯”,称姨妈为“姨伯”,还有的喊姨妈按排行称为“几爷”的。
在对父母辈叫喊中,还有一种“过继斟口”习俗。为了使孩子易养成人,过继给缺子嗣或已亡故的叔子伯爷名下,把“爷妈”的名份留给他们,而称亲生父母为“伯伯、伯娘”或“叔子、婶娘”。另外,还有类似“重新组合”家庭的叫喊,称父为“小爷”,称母为“幺爷”等。
女儿称为“坛子”,更是沔阳独特的称呼,最能体现“尊姑重女”习俗。沔阳人生了小孩,乡亲们不直接打听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而是道一声“恭喜您郎!”犹如投石问路。小孩的父母回答也很巧妙,若是说:“明日接您郎吃蛋!”这就表明是生了个男孩;假如说:“明日接您郎喝酒!”这就言明是生了个女孩。何等聪明的沔阳人,问者、答者皆彬彬有礼,言之不多,信息沟通。至于女儿为什么称“坛子”?大概是因为女儿出嫁后孝敬父母送酒喝。用小瓶装酒拿不出手,用大缸装酒又拿不动,乖巧的沔阳姑娘一般选择盛酒专用的陶坛子(约装五至十斤)送酒最适宜。加上沔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到处有酒坊、酒店,女儿用坛子送酒约定俗成,因而对女儿回娘家称为“酒坛子来了”,表达一种无法言状的亲热。久而久之,干脆称女儿为“酒坛子”或“坛子”。
沔阳人习惯称未出嫁的女孩为“坛子”,一家中女孩几个,按大小称“大坛子”、“二坛子”、“三坛子”、“小坛子”、“末坛子”、“幺坛子”。对别家的女孩也这样称呼。沔阳人视女儿为掌上明珠,称为“爷妈的心肝宝贝”或“连心肉”,认为女儿比儿子更知爷妈养育甘苦,因而对爷妈更体贴人微,更讲孝心。有的父母为女儿取名“友兰(有男)”、“玉兰(如男)”、“胜男”、“赛男”、“虾贵”(虾比鱼贵之意)等,寄托父母对女儿的无限希望,倾注父母的全部亲情。
民间有一种对“坛子”姑娘的爱称:“好坛子”、“乖坛子”、“缭浆坛子”、“贤慧坛子”等。也有一种表面似骂、骨子里是喜欢的称呼“死坛子”、“鬼坛子”等,“骂”者爱昵,听者乐意,其情融融,别具一番亲态。
沔阳人对“坛子”生得多引以自豪,一个女儿称“家有千金”,两个女儿谓“家有一吨”(两千斤之意),三个女儿曰“吨半”,四个女儿曰“两吨”,在生产队工分“一多八多”的年代,女儿多的家庭大多不是“超支户”,因此,人们视“坛子”为“金子”。再者,沔阳习俗,老人“百年归山”后,“坛子”们昼夜守在死者榻旁哭啼不止,“坛子”多被骄傲地称为“嚎丧女”;相比之下,没有女儿哭丧的死者家庭就显得比较冷清了。送葬时,儿子披麻戴孝,“坛子”也从头至背披上白布为死者尽孝,称为“孝女”。如若死者生前女儿众多,顶白布“披头”摆成“长龙”,确实是一道令人称羡的风景。
笔者曾与有关专家学者探究其源,也经常向老乡贤、学究请教,并多次进行田野调查,究其根源,有如下说法:
政治原因
清朝对皇太后称“老佛爷”,皇家开了“女性称呼男性化”的先例,民间纷纷仿效,且有“扩大化”的趋势。这是满清皇朝统治二百多年造成的称呼差异。
历史原因
古代早有称女为“子”的习俗,典籍中屡见不鲜。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出现“之子于归”的诗句,这里的“子”就是指出嫁时的姑娘。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也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子慕予兮善窈窕”。前者“子”指洛神宓妃,后者“子”指山阿之美人。沔阳古属荆楚,受楚文化影响的沔阳,其对女性等同男性称呼当古已有之。
地理原因
沔阳语音方言区域,按语言学家定义,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其特点是处于北面河南和南边湖南之间的接合部,界于南腔北调,而又南北兼融。又因紧靠汉江,其民间口音、称谓,也区别于沿长江一线的“汉腔”,成为东边武汉话和西边荆沙话之间的“沔阳话”。沔阳话与周边语音、语汇虽有差别,然而又受东南西北语言及称呼等方面的影响。如湖南境内就是称“爸爸是爸,妈妈是爷,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分别男女的办法只有加大、细(即小),爸爸是大爸,妈妈是细爸,以此类推,哥哥当然是哥,姐姐也叫哥,弟弟叫老弟,妹妹也叫老弟”。沔阳民间的“女性称呼男性化”,显然受到一江之隔的湖南的影响。
迁徙原因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是沔阳人,曾与朱元璋争夺江山,并早于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汉”,因在鄱阳湖水战中流矢丧命而兵败。朱元璋建立明朝初年,唯恐沔阳人有陈友谅余党而东山再起,派兵遣将“九搜湖广”,几乎将沔阳人赶尽杀绝,田地荒芜,集镇成为废墟。如今生活在沔阳湖区的人们,多是江西移民的后代,移民带来了赣方言与称谓民俗。江西人中也有某些对女性亲人用男性称呼的事实。至今,沔阳人还亲热地叫江西人为“老表”,其情不忘祖籍地。
宗法原因
论辈份,各代女性亲人,分别是祖辈、父辈、同辈、下辈的同胞姊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等“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被视为正统伦理,男性是治国治家的当权者,女性只能是“主内”的操持者,到堂屋似客称之为“堂客”。然而沔阳人敢于冲破这种宗法桎梏,男子名字能上宗谱,女子名字也能上谱;男人称“爹”、“爷”,女子(坛子)也能称“爹”、“爷”,尊姑为重,视女为大,折射出对男性中心地位动摇的一缕光辉。尤其“在几代单传、男丁不旺的家庭,人们渴望家里有更多的男性,即使在称谓上‘男性’多一些,也可以自壮家庭声威,而女性乐于被称为‘爷’‘爹’,也反映了女子渴望地位平等、胜于男子的心理”。
生产、生活原因
沔阳水乡的女性,在繁重的农业、渔业、家庭副业生产中顶起了“半边天”,如男打渔女荡浆,男耕田女插秧,还有采桑养蚕、纺纱织布、种瓜种菜、饲养牲畜等生产中劳苦功高。在日常生活事务中,更是独挡一面或唱主角戏,自然会受到家庭亲属和社会的尊称,等同于男性亲人的称呼。
生育、抚养原因 女性生儿育女,含辛茹苦,把一代代子女从“十月怀胎”、哺乳抚育到教养成人,其繁衍后代、传宗接代功不可没,人们尊称女性,其情可见。
俗信心理原因
沔阳人如同各地汉族人一样,也存在趋吉避邪心理。凡称“姑”字的叫喊,避开与“孤”同音忌讳,而改用其他字代替。如无子嗣曰“孤老”,无父母曰“孤儿”,俗信其意不详。再因女子未婚就以“妈、姨、娘”等相称,似乎也不甚雅致,于是将姑奶奶、姑妈、姑娘的称谓改称为“恩爹”、“幺爷”、“坛子”等,这里不单是对一个女性亲人的简单称呼,重要的是表达出叫喊者良好的心理祝愿。
正是因为沔阳地域处于我国“南北”方言的过渡地段,“荆、汉”语音的交汇地带,又是楚文化薰陶沉积的中心地区,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沔阳民间逐渐形成了“女性称呼男性化”这一独特的称谓体系与风格,成为我们伟大祖国民间文化百花的一朵鲜活的民俗奇葩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