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赋

文苑 09-02 16:21 阅读 3628 回复 3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赋作者:刘中胜(竹林康)2025年9月3日 金秋杲杲,旭日照长安;红旗猎猎,方阵肃云天。值此抗战胜利八十载,故国举阅兵之典,以缅先烈,以振国威,以告寰宇:中华今日之盛,非忘昨日之艰。 观其阵也,威仪赫赫。三军将士,甲胄辉光,步履铿锵如惊雷碾地;铁甲洪流,战车列阵,履带轰鸣似巨龙潜渊。昔年抗倭之旧械,曾伴忠魂喋血;今日卫国之新器,已护九州安澜。预警机巡于苍穹,织天网而御外侮;导弹车驰于广场,镇国威而固金汤。此非穷兵之示,实乃守土之责——忆昔烽火岁月,无坚甲利兵而寇难御;今有钢铁长城,方保兆民安乐、山河无恙。 思其源也,血脉相承。观礼台上,有抗战老兵皓首苍苍,勋章映日;方阵之中,有英模后裔戎装凛凛,薪火相传。八十年前,彼之父辈执戈赴难,以血肉筑长城,退豺狼之师;八十年后,此之我辈握剑卫疆,以科技强国防,护盛世之基。当老兵颤巍巍举手致敬,当青年齐刷刷正步走过,两代人的目光在时空交汇——那是苦难与辉煌的对话,是牺牲与传承的接力。 察其志也,非好战也,乃恶战而拒战,惜和而护和。昔者,日寇铁蹄踏我河山,我被迫举刀,为民族存续而战;今者,吾辈列阵示我甲兵,非为耀武,实为告慰先烈:“尔之所愿,吾已实现;尔之所护,吾必守全。”亦为昭告天下:中华民族爱和平,亦敢战;不惹事,亦不怕事。谁敢再犯我疆土,必叫其重蹈覆辙;谁愿与我共安宁,必待其如手足。 阅毕,长风拂旗,国歌绕梁。遥想卢沟晓月曾染血,而今长安秋阳正暖;追忆南京故巷曾泣魂,而今神州大地皆歌。八十年风雨兼程,从“亡国灭种”之危到“强国强军”之兴;八十年初心不改,从“匹夫有责”之诺到“万家灯火”之安。此阅兵者,非仅阅兵也,阅民族之魂,阅历史之鉴,阅未来之向。 愿此后,警钟长鸣而战火不燃,英灵安息而国泰民安。吾辈当携此阅兵之精神,承先烈之遗志,以实干兴邦,以丹心护土,使中华之旗,永耀于世界东方;使和平之花,遍开于九州内外。

《旅游篇》7

文苑 09-03 07:09 阅读 3720 回复 0
《旅游篇》7丹麦小美人鱼:从童话书页到丹麦哥本哈根海岸的永恒传说2016年6月6日随中国国际旅行社来到了丹麦,绕不开两个“永恒符号”——安徒生的童话与长堤公园的小美人鱼铜像。前者以文字勾勒浪漫与遗憾,后者用青铜将经典定格,让《海的女儿》的故事跨越百年,仍在哥本哈根的海岸边静静诉说。1837年,安徒生在《海的女儿》中,写下小美人鱼为追寻爱与灵魂,放弃鱼尾、忍受痛苦,最终化作泡沫的故事。这个充满牺牲与纯粹的童话,成为丹麦文学的经典,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印记。故事从书页走向现实,始于一场艺术共鸣。1909年,丹麦啤酒巨头观看芭蕾舞剧《海的女儿》时,被舞台上的小美人鱼形象深深打动。他不愿让这份感动仅停留在剧场,随即委托雕塑家,将童话中的形象让经典永久留存。1913年,高约1.5米、基石直径1.8米的小美人鱼铜像,在哥本哈根长堤公园的海岸边落成。她半坐礁石,鱼尾轻垂,目光望向远方,一如童话里期盼着未知的小美人鱼。百年间,这座铜像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遭遇斩首、断臂、爆炸等恶意破坏,却在一次次修复后重回原位。风雨侵蚀了青铜的光泽,却未磨灭她的象征意义——她不再只是童话角色的复刻,更成了哥本哈根的城市标志、丹麦文化的缩影。如今,来自全球的游客专程来到长堤公园,与小美人鱼合影。人们凝视着她沉静的面容,想起的不仅是安徒生笔下的故事,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经典力量——关于爱、勇气,以及一座城市对文化与童话的永恒珍视。

旅游篇》6

文苑 09-03 07:05 阅读 3918 回复 0
《旅游篇》6挪威松恩峡湾的白色精灵:与海鸥共舞于碧水苍山间在挪威松恩峡湾,最灵动的风景从不是静止的。当游船划破翡翠般的峡湾水,当云雾在黛色山巅缓缓流淌,总有一群白色身影循着声响而来——它们是松恩峡湾的海鸥,是这片静谧天地里跃动的音符。这些海鸥从不是远方的过客,更像峡湾的“原住民”。它们的翅膀带着海风的气息,掠过倒映着雪山的水面时,翅尖偶尔沾起细碎的浪花,转瞬又振翅向上,与低垂的云层擦肩而过。它们不怯生,常常追着游船飞行,时而盘旋在甲板上方,发出清脆的鸣叫,像是在与船上的旅人打招呼;时而俯冲而下,精准衔住游客抛向空中的食物,动作利落得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松恩峡湾的海鸥,藏着与这片土地契合的坚韧。这里的风时常带着寒意,峡湾的天气也变幻莫测,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可能就飘起细雨。但它们从不在意,依旧在风浪中舒展翅膀,甚至能借着峡湾特有的气流,长时间滑翔而不费力,仿佛天生就该与这片山水共生。它们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峡湾的蓝、雪山的白、森林的绿相映成趣,成了镜头里最鲜活的色彩。待游船停靠在小码头,海鸥们也不会远去。它们会落在岸边的岩石上,梳理着羽毛,或是三三两两地浮在水面,随波轻轻晃动。此时的峡湾格外安静,只有水波声和海鸥偶尔的低鸣,让人忽然懂得:松恩峡湾的美,不仅在于苍山碧水的壮阔,更在于这些白色精灵带来的生机——它们让这片静谧的天地,有了呼吸,有了温度,也有了让人难忘的灵动记忆。

《旅游篇》5

文苑 09-01 16:51 阅读 4794 回复 0

《旅游篇》4

文苑 09-01 16:37 阅读 4794 回复 0
墨西哥人口中的中国话“马马虎虎”与“稀里糊涂”让我好笑!让我高兴!让我怀念!当我踏入墨西哥的边境小镇“蒂华纳”,.就遇到热情好客的墨西哥生意人,他们拿着当地的小商品送到你手上,口里不停地说“马马虎虎”,“稀里糊凃”,让我们初次来墨西哥的游人感到既亲切又好笑!我们来自中国的28人,个个都买了他她们的小商品。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常常会让来自中国的游客忍俊不禁——“马马虎虎”“稀里糊涂”,这两句颇具中式特色的表达,竟成了墨西哥人与中国人交流的独特开场白。关于这两句中文的渊源,在当地流传着几个有趣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早期远渡重洋来到墨西哥的中国人,由于语言不通,当墨西哥人用当地语言打招呼时,他们误以为是在询问生活过得怎么样,便用比较含糊的“马马虎虎”“稀里糊涂”来回答。久而久之,墨西哥人就把这两句话当作了打招呼问好的方式 ,以为是“你好”的意思。还有一个版本更具生活气息,说是中国游客在与墨西哥小店店主讨价还价时,对价格表示勉强接受,说了句“马马虎虎,可以成交”,店主却误以为这是夸赞货物好、价格好的意思。于是,“马马虎虎”就被店主们记了下来,当看到中国游客时,便热情地喊出这四个字 ,慢慢在当地生意人之间传开,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问候”。如今,走在墨西哥边境城市的街头,无论是热闹的集市,还是古旧的老街,都能听到墨西哥生意人操着生硬的中文,笑着对你喊出“马马虎虎”“稀里糊涂”。虽然他们可能并不完全明白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但这丝毫不影响彼此之间友好的交流氛围。听到这样的招呼,中国游客往往会心地一笑,或是也用这两句回应,或是用简单的西班牙语问好,一来一往间,跨越国界的情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悄然传递。在这些边境小镇上,除了这独特的中文问候,还能感受到墨西哥与美国接壤带来的复杂地缘文化。美墨边境线旁,一边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现代化的繁华,一边是墨西哥相对缓慢的发展节奏,强烈的对比令人唏嘘。墨西哥人常说“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自嘲式的话语背后,有着美墨战争后墨西哥失去大片领土的历史伤痛 ,也有在经济发展上受到美国影响的无奈。但墨西哥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生性开朗、待人友好宽厚,在与各国游客的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热情。除了用“马马虎虎”招呼中国游客,在一些热门旅游地,小贩们还会努力学说几句简单的中文,比如“你好”“便宜点”等,只为能和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多聊上几句,促成生意。而中国游客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还有中国文化在当地的传播。从古老的中国瓷器、丝绸,到如今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早已渗透进墨西哥人的日常生活 ,越来越多的墨西哥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中文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墨西哥生意人口中的“马马虎虎”“稀里糊涂”,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中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两国人民跨越语言、文化和距离的友好互动,在岁月的长河中让我留下了独特而温暖的印记 。

《旅游篇》3

文苑 09-01 16:26 阅读 4474 回复 0
我的俄罗斯之行最后一站是莫斯科著名的新圣女公墓。这里是俄罗斯民族历代精英和骄傲的长眠之地,也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新圣女公墓不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俄罗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宝库。新圣女公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起初这里只是一块埋葬修士的普通墓地。由于环境幽雅和地理位置隐蔽,到 19 世纪,才渐渐成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20 世纪 30 年代,原来安葬在教堂里的一些文化名人也都迁移到了这里。能进入这座公墓,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因为这里埋葬的都是对俄罗斯历史发展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的人物。进入公墓,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的雕塑艺术园。这里的每一座墓碑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由俄罗斯最有名的雕塑家精心设计。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安息在这里的名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赫鲁晓夫的墓碑。他的墓碑由黑白各三块大理石互相交叉构成,中间是石雕头像。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导人,这样独特的设计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形象总结和评价。据说,赫鲁晓夫生前对设计这座墓碑的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从来都是不屑一顾,但他的家人最终还是请了这位雕塑家为他雕刻塑像,这也为赫鲁晓夫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再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女英雄卓娅的墓碑。她双手被紧缚在背后,衣衫破碎,挺着裸露的胸膛,双腿微曲,头高高的向后昂起。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德军不仅强暴了她,而且在她牺牲后,还残忍地割去了她一只乳房。当卓娅英勇就义的事迹传到莫斯科之后,斯大林给朱可夫大将下了一道命令,将杀死卓娅的德军步兵团番号立即通报给所有红军部队:只要俘虏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绝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卓娅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象征,她的墓碑也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在卓娅墓碑的不远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著作激励了无数人,他的精神也在这里永远地传承下去。接着,我们看到的是苏联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索比诺夫的墓碑。女雕刻家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给他设计的墓碑是一只垂死的天鹅,这一独特的设计生动地展现了索比诺夫的艺术形象。还有世界著名的米格战斗机设计者米高扬的墓碑,设计得非常简洁,一架插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清楚地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这里还有 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墓。契诃夫只比果戈里多活了一年,死于肺结核的他去世时只有 44 岁。他的墓碑很朴素,褐色大理石上竖着白色十字架,另一边是他生前居住的黑色尖顶小房子,上面插了 3 支笔。契诃夫的作品幽默而深刻,他总是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要知足长乐。另外,公墓里还葬有著名文学家果戈里。果戈里的墓有着一段离奇的故事,在 1923 年他的墓迁移到新圣女公墓时,人们打开棺材后惊讶地发现,他的头骨居然不翼而飞。原来是著名戏剧家巴赫鲁申所为,他对果戈里崇拜至极,在果戈里的葬礼举行后不久,买通了看守墓地的修士,将果戈里的头骨挖了出来,视为珍宝收藏在家中。后来,头骨在运往果戈里生前最喜欢的意大利的途中,再次神秘失踪。如今,埋在新圣女公墓的只是一个没有头骨的果戈里。除了以上这些名人,新圣女公墓还埋葬着许多其他对俄罗斯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如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播音员尤利·鲍里索维奇·列维坦、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等等。他们的墓碑和雕塑,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圣地。这里的每一座墓碑,都是对墓主人生前成就和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是俄罗斯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希望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座公墓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好了,关于新圣女公墓的介绍就到这里,大家可以自由参观,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如果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

《旅游篇》2

文苑 08-26 05:23 阅读 8806 回复 3
克里姆林宫里的“空中通勤者”:探寻普京的直升机起降点在克里姆林宫这片充满神秘与威严的建筑群中,有一处特别的所在,始终吸引着众多好奇的目光——普京总统每日上班乘坐直升机的降落点。它不仅是俄罗斯最高领导人独特的通勤印记,也折射出莫斯科这座城市交通的独特状况。莫斯科,这座承载着俄罗斯历史与辉煌的城市,却被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所困扰。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市内交通宛如陷入泥潭。前几年,市政府甚至提出了一个颇具“脑洞”的想法:在冬天向天空放炮,驱散市内上空的云彩,以避免长达数月的大雪影响市民出行。虽说这个大胆的设想最终未能付诸实践,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莫斯科交通拥堵的严峻程度已让管理者绞尽脑汁。到了夏天,莫斯科的交通拥堵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由于冬季严寒,众多市政工程只能集中在夏季施工,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摇身一变成为工地,进一步加剧了交通压力。试想,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若普京选择乘坐汽车前往克里姆林宫,庞大的车队调动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在本就拥堵不堪的道路上雪上加霜,给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不便。普京另辟蹊径,选择乘坐直升机上下班,这一决策无疑是明智之举。这不仅大大节省了自己的通勤时间,也避免了因车队出行造成的额外交通拥堵,真正做到了既方便自己,又不给百姓添堵。他的停机坪并不难找,位于离办公楼不远的一处空地上,地面醒目的大大的“H”标志,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特殊使命。我曾满怀期待地在停机坪旁驻足许久,内心还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能有幸与普京打个照面,甚至握个手。然而,现实很快让我清醒过来,克里姆林宫作为俄罗斯重要的政治中心,自然不会满足我这种天真愚蠢的想法。在一旁静静守候许久后,我也只能无奈地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将那承载着希望与幻想的停机坪甩在身后,独自朝着克里姆林宫的出口走去。但这次特别的经历,却让我对普京独特的通勤方式,以及莫斯科的交通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在心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文人“无行〞

文苑 08-25 21:41 阅读 8587 回复 5
〝人间难得花似锦,泼墨且作大吉图”《大吉图》装框出货。​当年气盛,顿足一跃,跳出了体制的束缚,然努力半生,却发现终究跳不出生活的牢笼,成天笔墨劳顿,做些鬻字卖画的营生。但金潮汹涌,静下心来呆在书斋写字作画是件很难的事。文人往往耻于臣服赤裸的权力,却甘为利益的所驱使。岂知那“自愿选择”的利益,正是资本戴了面具的权力!故权力狰狞时,文人常以袖掩目;而利益裹了糖衣,便趋之若鹜。金丝楠木案上的契约,原是资本锻铸的新枷——所谓自由,不过戴着天鹅绒镣铐起舞。“政治学”主导教育的年代,革命激情奔涌,文人易成侠士、刺客或打手。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多少理想将青春熬成火药,笔墨化作鱼肠剑,字句淬作子弹头。“经济学”统治教育的时代,利益精算至上,文人多为精致的利己者、欲望的奴仆、资本的掮客。及至铜腥漫卷墨池,昔时刺秦的荆轲,竟成拍卖行里为赝品题跋的巧匠,在GDP神坛前供奉着镀金算盘。教育的核心,终极目标是提升认知以增加自己的竞逐优势。所以个人利益面前,群体利益常被弃置。结果书斋难生慈悲树,反易催出欲望藤。眼见乞儿冻骨而生恻隐,转眼便心生算计谋私利;读罢朱门酒肉愤慨诗,旋即预订高档食府餐位。故令读书人持守善良,实属艰难。学识愈丰,对苦难的共情愈深,而摆脱困苦的欲望也愈烈。其中志在拯救苍生者稀,但求独善其身者众。是以自古无良文人多如牛毛,口中希贤希圣而行事住往流于虚伪。“负心多是读书人、仗义每多屠狗辈”,此之谓也。当年毛泽东主席洞察此性,力主文人下沉基层,期冀于劳动熔炉中淬炼共情,舍小我而成大我。一时文人躬身田亩,锄起镰落间,或有从麦穗分蘖悟得众生平等者。然黄土能染黑指甲,终难改趋利之基因——老人家或忽略了,人性之痼远远超越文化与政治的影响与安排。故代代不乏“变色”文人,善假制度与身份渔利。昨日振臂高呼的左棍、红小兵,今朝摇身即成改革先锋、公知大V、伤痕文豪。其转型之丝滑,恰似川剧变脸的吐火绝技。“五七战士”回城,劳动勋章熔作仕途敲门砖;批斗喉舌转身,即成泣血伤痕的主笔。文骨之缺,在少三分搏命的匪气。于蛮荒世道,纯以智搏力,胜算寥寥;以智借力,方能无往不利。故纯粹文人难掌枢机:政争中,至多为幕僚师爷;商战里,最优只是幕后总策。强如司马相如,献赋得宠终赖卓氏妆奁;睿智若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亦须借帝王之力方成圣学。机智过人却难以为帅,而甘作摇扇军师;文辞灿烂却难成巨贾,宁当掌柜拨珠。然文人最大价值,在于其作为智识群落,如血液般渗透社会肌体每一角落。以笔为梭,经纬交织,终成华夏文明的云锦天衣。从庙堂丹墀奏对,到江湖丐帮唱本;自金銮殿的宏论,至秦淮河的题壁。司马迁宫刑之痛凝为《史记》血脉,杜甫茅屋秋风谱就悲天绝唱。青史斑驳处,尽是文心绣补的针脚。​故​文人至微,那怕微弱到在这盛世犹难以照亮自己的路程,却如流萤,丰富了同行有缘的夜空。而那些在无数个夜里,独自书写于朱批.黄卷间的蝇头小楷,在时光里悄然长成文化的年轮。入夜又画一张《独醉图》,题曰“日月笑我误流年,我笑日月误酒歌。繁华凝作金石气,是非炼就意自若。浮生一场风云会,漫抛笔墨唤弥陀!”​

《旅游篇》1

文苑 08-25 05:03 阅读 9166 回复 1
步履不停,向健康与岁月问好我始终笃信,旅游是镌刻在生活里的健康密码,更是延长生命维度的奇妙旅程。我热爱背着相机行走四方,镜头捕捉山河的壮阔、人文的温度;更习惯用文字梳理旅途的细碎,把脚下的路、眼中的景、心中的悟,都酿成可反复翻阅的记忆。这些年,我的足迹早已跨越地理的界限。在国内,从塞北的草原到江南的水乡,从雪域高原的布达拉宫到东海之滨的渔家村落,大江南北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我丈量的脚步,也让我在攀登与行走中,感受着身体机能被不断激活的活力。近年来,我更是将脚步迈向世界,从冰岛看极光舞动的极寒之地,到赤道感受雨林蒸腾的炽热;从亚洲古城的烟火气,到欧洲古堡的历史厚重;从非洲草原的野性律动,到美洲峡谷的磅礴壮丽。北京到莫斯科的跨国列车、东京到纽约的洲际航班,串联起我走过30多个国家的旅程。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而言,“走万里路”更像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健康修行。在徒步山野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四肢得到舒展,疲惫与压力随汗水一同消散;在探索陌生城市时,大脑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专注,思维也愈发敏捷。如今,我想把这些年在旅途中收获的健康感悟、所见所闻,一一诉诸笔端。我的“旅游篇”,就从此刻,正式启程。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