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天门工业增速领跑有门道
连续8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天门工业增速领跑有门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熊文婷 向锐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其中,天门以26%的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一,连续8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高速增长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门道?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园区、访企业、看项目,感受天门工业跃升的脉动。
挖潜扩能找增量
“天七条”让企业敢投能投
4月16日,湖北庄品健实业公司智能化打包车间,一袋袋精包装大米刚下生产线,就被装车运走。
庄品健公司是“国字号”龙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销量一直上不去。
经过调研,总经理吴志雄发现,公司生产的大米主要是10公斤以上的大包装,而市场上5公斤小包装更畅销。
虽然只是包装大小的变化,但上马小包装生产线,将是一笔大投入,同时也存在市场风险。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天门市出台“天七条”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倍增。吴志雄研读“天七条”发现,企业生产扩规可以享受投资补贴,土建补10%,设备补15%,还有贷款贴息、产业上台阶奖励等,并与国家、省级奖补政策叠加执行。
于是,吴志雄放手开干。去年,他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4条全自动小包装生产线和1条真空包装生产线,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包装市场。
“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政府就补贴了573.7万元。”吴志雄说。
2024年,庄品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63%。今年,他将目标定为20亿元。
庄品健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天门工业倍增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市向200多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5.1亿元,撬动工业投资92亿元,拉动民间投资高速增长。今年1至2月,该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9%,增幅全省第一。
“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为历年最多。”天门市市长肖敏介绍,今年将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85家、过十亿元企业15家,加快打造化纤纺织、绿色循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5个百亿产业园。
“一企一策”稳增量
为企业量身定制倍增帮扶措施
60秒,完成背板、膜片、导光板等组件检测;2分钟,下线一台电脑整机。
今年春节过后,位于天门经开区的彤辉智能科技公司火力全开,生产订单排到了6月份。
“公司这两年难题不少,好在每次都有政府部门精准帮扶。”2024年1月的“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会,让副总经理褚华宁印象深刻。彤辉公司列出问题清单,相关部门现场接单。没过几天,“一企一策”专班进驻,提供保姆式帮扶。
春节后,新增的2条生产线投产,但招不到工人,褚华宁急得团团转。于是,人社部门及时组织专场招聘会。驻企干部黄立才还发动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招聘传单发到居民家门口。很快,彤辉公司招到100多名工人。
2024年底,彤辉公司流动资金短缺,政府又专门开了一场银企对接会,帮公司顺利拿到1500万元贷款。
2023年,彤辉公司销售收入5亿元,2024年达到10亿元。褚华宁说:“我们准备再增加一条整机生产线,今年冲刺15亿元。”
既下“及时雨”,又上“暖心茶”。一年多来,这样的“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会,天门已开了20多场,为企业解决难题160多个。
政府倾力扶持,企业加速奔跑。今年1至3月,全市24家“一企一策”帮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29.87亿元,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
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天门经开区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超过90%。该区党工委副书记鄢池斌介绍,今年将继续实施亿元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为50家企业量身定制倍增帮扶措施。
“无中生有”创增量
两大产业园加速迈向百亿
4月14日,天门绿色循环产业园人来车往,机器声此起彼伏。
“园区共有16家企业,去年8家进规入库,今年争取7家。”产业园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百斌说。
抢抓循环经济风口。2023年下半年,天门以铝制品深加工为核心,布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构建“回收—拆解—再生—制造”绿色循环利用体系。在前端,回收废旧家电,拆出再生材料;在中端,废铝废铜加工成铝锭、高端铝棒、铜棒;在末端,生产光伏边框、气动气缸、精密模具。
去年3月,国家出台“两新”政策,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此时,天门循环产业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
“短短1年多,绿色循环产业园越聚越大,从最初的3个子项目,增加到现在的16个。”刘百斌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园区去年实现产值47亿元,今年力争达到200亿元,打造天门首个百亿产业园。”天门市经信局局长陈明敏说,今年1至3月,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贡献净增量19.65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成为新晋增长极。
绿色循环产业园向西约两公里,另一个“无中生有”的化纤纺织产业园也在加速崛起。
近年来,一批批“服二代”返乡创业,推动天门服装电商产业裂变式增长,去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增量?天门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先后引进锦纶、涤纶等7个项目,投资80亿元打造全省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
目前,化纤纺织产业园4个项目已经投产,待所有项目达产后,园区年产值可达150亿元。
“聚焦建支点,天门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奋力开创跨越赶超发展新局面。”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表示,该市实施“工业倍增”工程,以存量倍增、增量倍增、总量倍增带动产业倍增,让工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天门工业增速领跑有门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熊文婷 向锐
省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其中,天门以26%的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一,连续8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高速增长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门道?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园区、访企业、看项目,感受天门工业跃升的脉动。
挖潜扩能找增量
“天七条”让企业敢投能投
4月16日,湖北庄品健实业公司智能化打包车间,一袋袋精包装大米刚下生产线,就被装车运走。
庄品健公司是“国字号”龙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销量一直上不去。
经过调研,总经理吴志雄发现,公司生产的大米主要是10公斤以上的大包装,而市场上5公斤小包装更畅销。
虽然只是包装大小的变化,但上马小包装生产线,将是一笔大投入,同时也存在市场风险。
转机出现在2023年底,天门市出台“天七条”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倍增。吴志雄研读“天七条”发现,企业生产扩规可以享受投资补贴,土建补10%,设备补15%,还有贷款贴息、产业上台阶奖励等,并与国家、省级奖补政策叠加执行。
于是,吴志雄放手开干。去年,他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4条全自动小包装生产线和1条真空包装生产线,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包装市场。
“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政府就补贴了573.7万元。”吴志雄说。
2024年,庄品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63%。今年,他将目标定为20亿元。
庄品健公司的发展轨迹,正是天门工业倍增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市向200多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5.1亿元,撬动工业投资92亿元,拉动民间投资高速增长。今年1至2月,该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9%,增幅全省第一。
“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为历年最多。”天门市市长肖敏介绍,今年将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85家、过十亿元企业15家,加快打造化纤纺织、绿色循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5个百亿产业园。
“一企一策”稳增量
为企业量身定制倍增帮扶措施
60秒,完成背板、膜片、导光板等组件检测;2分钟,下线一台电脑整机。
今年春节过后,位于天门经开区的彤辉智能科技公司火力全开,生产订单排到了6月份。
“公司这两年难题不少,好在每次都有政府部门精准帮扶。”2024年1月的“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会,让副总经理褚华宁印象深刻。彤辉公司列出问题清单,相关部门现场接单。没过几天,“一企一策”专班进驻,提供保姆式帮扶。
春节后,新增的2条生产线投产,但招不到工人,褚华宁急得团团转。于是,人社部门及时组织专场招聘会。驻企干部黄立才还发动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招聘传单发到居民家门口。很快,彤辉公司招到100多名工人。
2024年底,彤辉公司流动资金短缺,政府又专门开了一场银企对接会,帮公司顺利拿到1500万元贷款。
2023年,彤辉公司销售收入5亿元,2024年达到10亿元。褚华宁说:“我们准备再增加一条整机生产线,今年冲刺15亿元。”
既下“及时雨”,又上“暖心茶”。一年多来,这样的“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会,天门已开了20多场,为企业解决难题160多个。
政府倾力扶持,企业加速奔跑。今年1至3月,全市24家“一企一策”帮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29.87亿元,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
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天门经开区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超过90%。该区党工委副书记鄢池斌介绍,今年将继续实施亿元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为50家企业量身定制倍增帮扶措施。
“无中生有”创增量
两大产业园加速迈向百亿
4月14日,天门绿色循环产业园人来车往,机器声此起彼伏。
“园区共有16家企业,去年8家进规入库,今年争取7家。”产业园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百斌说。
抢抓循环经济风口。2023年下半年,天门以铝制品深加工为核心,布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构建“回收—拆解—再生—制造”绿色循环利用体系。在前端,回收废旧家电,拆出再生材料;在中端,废铝废铜加工成铝锭、高端铝棒、铜棒;在末端,生产光伏边框、气动气缸、精密模具。
去年3月,国家出台“两新”政策,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此时,天门循环产业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
“短短1年多,绿色循环产业园越聚越大,从最初的3个子项目,增加到现在的16个。”刘百斌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园区去年实现产值47亿元,今年力争达到200亿元,打造天门首个百亿产业园。”天门市经信局局长陈明敏说,今年1至3月,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贡献净增量19.65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成为新晋增长极。
绿色循环产业园向西约两公里,另一个“无中生有”的化纤纺织产业园也在加速崛起。
近年来,一批批“服二代”返乡创业,推动天门服装电商产业裂变式增长,去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增量?天门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先后引进锦纶、涤纶等7个项目,投资80亿元打造全省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
目前,化纤纺织产业园4个项目已经投产,待所有项目达产后,园区年产值可达150亿元。
“聚焦建支点,天门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奋力开创跨越赶超发展新局面。”天门市委书记纪道清表示,该市实施“工业倍增”工程,以存量倍增、增量倍增、总量倍增带动产业倍增,让工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