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罢荆州说张居正

07-18 15:15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3365   回复 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一手老茧,傻里傻气的二哥突然对我说,江陵就是荆州时,我确实有些吃惊,在我看来,荆州也好江陵也罢,都是很有名的地方,怎么会是同一处呢?但事实就是如此,正如同天门市区和竟陵镇区一样,尽管二者在涵盖上有所不同,但真要说起来,二者就是一个地方。因此,闲暇之余,我去这个素有江汉平原之明珠的历史古城游玩了一下,也算领略了一下我华夏古国之荆楚遗风。
    总体来说,感觉不是很好,这在于,古城不古,其城内建筑大体都是现代产物,整个城池的城墙也都由新砖砌成。当然了,这也许与我的行程匆忙有关,就那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看到什么?特别是位于城池东门的张居正故居,即便已经走到了门口,我也没有进去。
    那么,我真的错过了荆州古城的精美之处吗?也许未必,作为一个在外打工多年,也算南来北往跑了许多地方的人,我太清楚一些所谓的古迹是什么了!拿张居正故居来说,这位人物在位时尽管位高权重、叱咤风云,但在其死后不久就受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以至他的住宅在没有被查抄之前,家人就饿死了十七口。像他这么一个没落之家,故宅能保存多久?何况,我们也不是一个注重文化遗产的国家,在三十年前基本上没有古迹概念。
    然而话又说回来,既然我不辞辛苦,行程达两百里,终于走到了这位大人物的故居前,从而有幸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这位大人物打个照面,那么我觉得,我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这位曾经深刻影响明帝国的人物。
    说到张居正,必须先谈一谈他所隶属的文人士大夫集团:这很有必要,因为,正是这个集团塑造了他的性格、他的人生、他的悲剧——这个集团一度将他高高举起,又重重摔下。
    那么,什么是文人士大夫集团呢?听我慢慢道来。
    据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历史,只是重复着永远不变的毁灭,新生力量在取得了先前力量所拥有和占据的地位后,随之走向先前的毁灭,往复循环,不会有任何进展。言下之意,中国千年如一日,是个没有变化的国家。但在我看来,黑格尔的这段话未免有些绝对,没错,由于特定原因,中国的所有变化都是在皇帝的意志下进行的,所以相对于社会,观感确实不强,但是,不变中有变化,就中国的国家政 .体,特别是中国的执.政团队而言,变化其实蛮大的。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个有考古依据的朝代是商朝。商朝的执.政团队是巫觋,他们利用占卜和神秘来治理国家,将各种方针政策都冠以神的名义,从而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到周朝后,人们就觉得他们那套太过残忍太过浪费了,动不动就宰杀牲畜和奴隶,使得国家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因此随着周武王夺取天下,周人开始分封宗室,让宗室掌权来进行统治。
    据可考的证据表明,周王室共分封了五十三个宗室,其中以郑国、晋国、吴国最为强大;而那些非宗室的诸侯,如姜姓齐国、熊姓楚国等在立国后也都是以亲族来进行统治。因此,整个周王朝时期就是一个宗室的时期,如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就都是王室宗亲。
    这是华夏最为成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时,铜器被大量使用,社会大幅进步,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然而可惜,只能说中国这个地方太大了,以至使许多诸侯慢慢失去控制,最终让周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再往下,秦朝很短不说,汉朝的执政团队是外戚,虽然有段时间太监也上位了一把,但主要是外戚,如霍去病、卫青、李广利、霍光、窦宪,甚至王莽,都是皇后的亲人。
    再往下,世家登场,王谢桓袁,世代公卿。
    ……
    在这些团队中有一个团体比较有趣,就是文人士大夫集团。对于他们,由于其长期把持政坛,又掌握着书写历史的笔杆子,一般情况下很难让人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如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满纸的文正、文襄、忠介等谥号,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个个英才、人人伟绩。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却是耐人寻味!
    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政绩而言,文人士大夫是无所建树的,拿宗室用事的周朝和外戚用事的汉朝来说,一个百家争鸣一个战功卓著,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文人士大夫用事的宋朝却败仗连连,特别是东林党用事的崇祯朝,直接就灭亡了。
    这并非偶然,而是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在本质上就脱离国家和社会:他们奢侈、萎靡、精英意识、奴性、畏死,从不会想到要亲力亲为做那怕一件事情。没错他们是有文化,但他们却没有把文化用到点子上,而是诗辞歌赋自我迷恋:他们沾沾自喜、持文傲物、持小技为大能、醉生梦死……
     事实上刚开始参政时他们并不走运,如孔孟之徒,都是落魄之辈,只是随着时代发展,他们才找准了的方向,从而一路高歌,最后垄断政坛。
    这得益于他们的努力,也得益于他们的自我矮化。在孔子和孟子时代,文人士大夫是要为帝王师的,轻易不肯为帝王所用,但随着荀子和董仲舒登场,这帮人终于认清了现实,从而成为一群混饭吃的人物。他们在人格上不再独立,对天下也失去信心,唯一的就是为君王所用,成为他们的附属品。
    他们又把他们的那套礼仪制度保存了下来,作为献媚君王的礼物。在这套制度下,皇帝至高无上,至于其他人,也得有个高下定位。因此,他们从不拒绝骄奢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看来事情理应如此:我寒窗苦读、我忠心耿耿、我超越他人……不就是为了骄奢的生活吗?
    再说张居正,他可谓是文人士大夫的翘楚!他本人考过两次举人,两次都中,据说第一次是因为他本人实在太年轻太英俊了,才使得主考官害怕他春风得意马失蹄,把他刷了下来。天可怜见,像他这样的英才,不出人头第谁出人头第?
     而且他还不死板。比如说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吧,都鄙视太监,这就使得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容易与太监产生龃龉。可太监不是等闲之辈呀,他们是与文人士大夫一起最后被皇帝选定用来辅佐自己的双子星座:皇帝倚重文人,更倚重太监!因此,明朝位高权重的隆庆朝首辅高拱,才阴沟里翻船,被大太监冯保赶回了老家。
    可人家张居正随和呀,除了厚结太监,还懂得讨好女人。因此,等到他上位后,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凡有什么事,临朝称制的李太后就会说:快快快,一切都听张先生处分!这使得他办起事来非常顺手,从而最终对明朝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他的改革分为三部分:第一,丈量土地;第二,实行一条鞭法;第三,对官员们实行考成法。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从而让明帝国的国库里凭空多出几千万两白银。
    可他生活奢靡呀!别人坐八抬大轿已经很了不起了,他要坐三十二个人抬的轿;别人有酒有肉已经很满足了,他日费千钱依然言无下箸处;别人有几套衣服已经很可以了,他吃一顿饭就要换三套衣服。他还好色,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他接受下属进献的春药,至使自己的皮肤皲裂如网纹。
    那么,他真的取得了所谓的成绩吗?其实是有疑问的!因为他在任期间,明朝的经济并无起色,而在经济没有起色的同时却让国家的税收增多,那么除了盘剥也没有别的法子。因此有人说,张居正其实是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
    那么,什么是丈量土地、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呢?咱们一样一样说。首先丈量土地,就是对国家的田亩进行重新丈量,从而把那些被隐匿的土地都统计到国家的税收中来;其次一条鞭法,就是将各项税收都统合到田亩税中并只征白银;最后考成法,就是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完成任务的提升,完不成任务的黜落。
    这似乎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所有的法规都是要人去执行的,那些文人士大夫家族,他们有豁免有势力有人情,一般情况下差吏们根本无法清查他们的田产。最后,高税率只能是全部落到普通农民身上。何况农民手里没有白银,现在让他们拿白银来交税,这又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再承受一次商人的盘剥。岂有不破产的道理?再说考成法,这确实为难了不少官员,但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让他们更加心狠手辣。这就如同一家公司对各部门的经理进行绩效考核,经理们手里没权,为了保住饭碗只能是自己加倍努力,但地方官员不同,他们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而且他们本质上是不生利的,所以上头的压力只能是迫使他们对农民们更加变本加厉、如狼似虎。因此到最后,不管是丈量土地、一条鞭法还是考成法,都以失败告终。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国家层面,一个君主如果只夺走臣下的权力却不夺走他们的利益,是比较容易的,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很容易就成功了。这种事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干过,他只是以开舞会和赏赐作为手段,就轻易地让法国的贵族阶层全部放弃了权力。而张居正,他之所以刚开始取得成功却最后失败,就是因为在他动手时,明朝还有一定数量的自耕农,他们无权无势,只能忍受盘剥,但等到他们都消失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有人说,明朝自张居正后官员都不做事了,事实是,农民们在万般无奈后就把土地都无偿献给了文人士大夫集团,这使得他们对收税这件事直接失去了兴趣。
    明朝还因此闹过笑话,就是当万历皇帝发现自己使唤不动这帮文人士大夫后,开始直接派太监到地方上搞钱。这下捅了娄子,文人士大夫疯狂反扑,他们不但发动舆论对皇帝进行攻击,还公然抗税并殴打太监。
   对这件事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读关于1601年明朝织佣之变 的文章。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