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子

昨天 13:5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528   回复 0
    ——竹子可以用来格吗?不知道,反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听说了王阳明格竹子这回事,而且从来没有人反驳!
    王阳明这个人很有趣,据说他十二岁的时候,与他的塾师有过一段对话。他问塾师:人世间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道:读书考进士。他说:不对,应该是读书做圣人。这多少是个迷,因为在中国,圣人是个十分不明确的概念:你说它是做品德吧,我们的古人对吃喝玩乐这些事又全都不在意;你说它是言必行行必果吧,我们的古人又认为这只是小节;你说它是宗教信仰吧?我们的古人又不语乱力怪神。因此,王阳明作为一个孩子,他怎么会产生出这么一个想法呢?我想,这应该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朦胧憧憬吧,就如同许多小孩子的梦想是当总统。
    那么,究竟什么是是中国的圣人呢?其实也简单,就是忠君!对于这一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最引以为傲,在他们看来,这事虽简单却只有他们懂,因此,当有人说这世间人人皆可以为圣贤时,他们是嗤之以鼻的。
    也许是中国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什么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错!人世间最重要的是社会,社会最重要的是太平——只要天下太平了,所有的事就都解决了!而想要使天下太平,就必须忠君!
    问题是仅此而以吗?这难倒了王阳明,因为,他对当时的主流学说理学进行过一番推究(就是所谓的格竹子),结果发现此理不通。比如说存天理灭人欲吧,那么,寡妇改嫁是人欲,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不是人欲?这可真够挠头的,因此他为此生了一场重病。
    按说,一切到此也该为止了——你阳明公纵然聪明倔强,不畏君子之诛乎?可他到底是聪明人,竟然灵机一动,声称自己于龙场悟道,推出心学之说。这就坏了!因为,对于忠君这件事,本身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甚至忌讳思考,特别是,他声称的所谓人之所以忠君,并非源自于理,而是来自于心,又站得住脚吗?——乱弹琴!
    因此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王阳明所谓的龙场悟道,并非他真的悟到了什么道,只不过是在强大的王权下,他成功地避开了一个思维陷阱,从而给当时的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从这方面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他给中国当时停滞的思维,注入了一股活力。而且,王阳明心学作为哲学来讲固然无足称道,但如果把它作为一门做事的学问,却很有用。
    如中国古代的官场,那可是危机四伏啊!你说一板一眼吧,似乎不妥;安之若素吧,好像也不行。王阳明心学为中国官场提供了一个非常适用的样本,就是化空为心,将佛家的出世一变为入世,从而让自己的心与事处于两个不同的纬度。具体来说,就是在处事上外圆内方,该有的原则要有、该做的事情要做,然后该吃吃该喝喝,别往心里去。
    这颇不容易,据说整个中国,得王阳明心学之大成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曾国藩。这个人人称曾剃头,但人家可是实打实的心如明镜哪:该拿的拿、该贪的贪,最后把这些钱都舍出去。
    这也导致出一个问题,理学这门学问固然讲不通,但他是需要人做一点表面文章的,你王阳明现在把它推翻,是不是让所有的人,以后连表面文章也不用做了呢?尤其是当时的明朝,士大夫的品行可谓败坏到极点。因此在明朝,心学其实是饱受争议的,特别是明朝灭亡后,清朝就禁止了它。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